今年的“618”电商大促,对消费者很友好。
友好在化繁为简——今年“618”最大的变化,是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宣布取消延用了十多年的预售模式,直接开卖现货。在电商大促早期,许多商家不敢大规模提前生产、备货,导致商品现货量有限,先收定金、后收尾款的预售制能够提早锁定订单、帮助商家提前准备商品库存、减轻物流压力,同时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优惠。如今,商品供应已充足且成熟,消费者的选择多了,愿意跑“马拉松”的就少了,预售制等待时间长、消费风险高等弊端逐渐暴露,引来不少吐槽。取消预售制,是电商发展的必然。电商平台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实现现货即购即得,也是优化消费者体验、争夺市场份额的必然。
友好在低价实惠——今年“618”,价格战再上台阶。有些平台“怼脸”比价,直接在购物页面醒目位置强调“比xx便宜”“全网低价不怕比”“买贵双倍赔”;有的推出了自动跟价系统,平台可以在商家设置的价格范围内自动改价,以保持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资源位不掉线;还有的实行降价加权搜索推荐规则,相对高价的商品流量会受到限制……媒体发布的《2023年618消费新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影响用户“618”购物决策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优惠力度,是否有百亿补贴”,其次为“价格是否近期最低”“玩法是否复杂”。可见,无论是低价策略,还是取消预售,都踩到了鼓点上。
买方市场条件下,讨好消费者成为平台的一致动作,对商家而言却不那么友好。取消预售制意味着不确定性,对商家供应链能力、运营策略、现金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成本相对可控且存在下探空间的商家才有实力走低价路线,有的腰部商家“卖一单赔一单”,有的中小商家直接退出“618”大促。媒体调查发现,品牌商为不同平台供不同价格的货,本是行业惯例,但在全体转向低价之后,电商渠道分层再度模糊,货品大小、用料等一应缩水,甚至还出现了假货和盗版,各平台日益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格局。这不禁让人反思“价低者得”的流量分配逻辑,思考低价是否真的能带来“薄利多销”、多方共赢的局面。
结合日常,各大电商平台平时也在推行低价,以“全网最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直播间随时随处可见,繁多的电商造节让人越来越麻木……促销日常化,让“618”、“双11”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在讨论取消预售、降价加权等“玩法”能对消费者起到多大作用之前,或许更应该琢磨,在各大平台恨不得365天都在强调“极致性价比”的今天,还有多少消费者关注电商大促。或者说,“618”等电商大促的独特性在哪里,对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在哪里。
一方面,一旦促销价格常态化,变成日常价格,折扣对提升销量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商家的利润却不一定上升,效率不提高,低价策略就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商家困在低价中,长此以往会影响平台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供给质量,丰富消费者选择。认识到“天天都是618”,就该看到“卷低价”不该是“618”的唯一出路。这既是提醒平台,让利消费者也要兼顾商家利益,也表明远离价格单一维度竞争,还需要在产品异质性、用户体验、消费者心理等方面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