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编辑部:统筹供需积极创造市场-ks8凯发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 > ks8凯发官方网站-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 营销宝典 > 经济日报编辑部:统筹供需积极创造市场

经济日报编辑部:统筹供需积极创造市场-ks8凯发官方网站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类别:营销宝典 2024年02月09日 08:02:00

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答卷。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一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判断。一年来,党中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需求和高质量供给良性互动,形成了积极创造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极大优势,更是显示生存力、竞争力以及对外开放吸引力的最强底气。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个统筹”,其中“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总结实践经验,也是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统筹供需共同发力,积极创造市场,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经济最大优势,对推动形成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奋发有为的经济社会新气象和筑牢抵御化解各类风险的根本依托,意义重大。

  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任务,要求“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为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实现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明确了方向。总体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旅、信息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崇尚个性化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的特征更加突出,加上耐用消费品需求升级换代,对供给端的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品质化提升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新的更高要求,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积极创造市场,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45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辉煌成就,也充满风险挑战,经历过反反复复的经济起落,迎战过突如其来的冲击震荡,仍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每逢波折横生的重要关头,我们总是能依靠党的领导,亮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不断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去接替旧的、效率递减的生产投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诀所在。

  今天的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拥有基于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最大化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循环受挫,客观上需要生产与消费亦即供给与需求两头聚力发力,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竞争新优势。

  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考验

  统筹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积极创造市场,重在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的重塑,意味着内外部条件环境已经或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伴生新机遇、新挑战,也带来新优势、增添新活力。最根本的,是要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告别,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闯市场”到“创市场”,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来观察。看需求端,传统的重要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基建等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发展型消费成为增长主力军;看供给端,传统产业进入下行通道,部分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峰值,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等满足需求变化趋势、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产业将带动产业升级。这些新趋势、新特征、新动能将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将对选择宏观政策、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产生方向性影响。

  比如,如何看待“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这固然有疫情产生的“疤痕效应”,而从更大的视野看,过去“中国制造”得益于低成本优势的那种市场形势完全变了。原材料、人工、资源环境等各项成本上升无法阻挡,一些产业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企业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成本转移出去几无可能。前些年,我国经济总体处于持续高增长期,前期过剩的生产能力会被随后的经济扩张消化掉。一旦经济总量扩张慢下来,产能过剩问题就将尖锐起来,企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大考验。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对众多行业企业可谓是“生死之搏”。

  再比如,如何解决“传统的手段不好用了”?过去,遇到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的多是“两手”:一手是货币政策扩大贷款,一手是财政政策刺激投资。现在,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已相当可观,财政扩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传统的手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容易掩盖结构性矛盾,给未来发展埋下更大隐患。能不能创新宏观调控引导新的市场创造、新的供需平衡,加快构建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抓住“点数成金”机遇创造市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其中,如何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是重点发力方向。

  分析近一阶段不少企业出现的经营困难,内部外部原因有很多,要害还在于缺市场,传统市场收缩,潜在市场难以挖掘。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动,设备运转及企业运营大体上也就动不了,企业收益、职工收入就必然出问题。随着国内市场回暖,广大企业的销售、财务状况将出现不同程度好转,但也不会是绝对的、均等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是强者胜,更何况市场潜力需要一挖再挖,新的需求还有赖于奋力创造。

  我们正处在一个“点数成金”的时代。数字化神奇的创造功能,对于供给约束堵点具有强大的突破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它可以改变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的合作伙伴及加盟商的关系,引领带动产业变革,促进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实现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再造。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平台企业,更能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发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使潜在市场成为现实市场。

  面对数字技术催生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瞻远瞩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更亲自推动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我国许多平台企业积极行动,电商、外卖、网约车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创造市场的同时,创造了不少发展奇迹。而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初级形态,仅仅是开了个头、站上了“风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加速迭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必将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成为创造市场开拓市场、破除产业链分割分裂分散“乱麻”的一把“快刀”,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需要看到,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大搞“数转智改”,但往往忽视了运用数字技术对供应链与客户端、生产流程与质量体系、科技研发与产品开发方式方法等全方位融合与改造,有的仅仅将数字化简单理解为搭个平台卖货、沟通买卖信息。这都容易走入误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这是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增加居民收入释放消费潜能

  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居民收入与市场创造相联相通、相互促进。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度量积极创造市场成效,都必须与提高收入、扩大消费密切结合,全面认识其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怎样让老百姓有钱花,并且敢花敢投。今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这两个“通过”,明确了积极创造市场的“源”与“本”。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国民生活已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从总量看,我国无疑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从比例来看,以14亿多人的基数计算,中等收入人口占比不到三成,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离橄榄型分配结构尚有较大差距。

  老百姓的腰包,怎样才能更饱满?

  一方面,要持续稳定就业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有效改善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偏低的状况,进而逐步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要求,努力探索通过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家庭财富。

  住房是人们住有所居之后的“资产底仓”,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也在持续推进,人们对住有所居、更加宜居的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升级,房地产行业仍是大行业、好行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短期内有利于经济持续恢复增长,长期看可为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争取宝贵时间,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民生需求底盘将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要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同时从供需两端发力,一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边加快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解决好过去存在的问题。比如,继续实施好“保交楼”政策,防止老百姓财产“烂尾”;比如,推进大城市保障房建设,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还比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居住社区,为房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利条件;等等。

  近一个时期,“活跃资本市场”的话题备受关注,尤其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对积极创造市场同样意义重大。资本市场既是企业融资渠道,也是居民投资渠道;既要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活水,也要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多财产性收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居民财富管理,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与“活跃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是“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央作出的这一判断,点明了扭转我国资本市场低迷状态、扭转长期存在的“重融资轻投资”的要害。

  统计显示,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超2亿,基金投资者逾7亿。这些股民、基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切实加以重视、保护和实现,有稳定的收益才会增强预期、坚定信心。最近,围绕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令人清晰看到,只有解决好股市定位和监管规则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推动资本市场转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正确轨道,加快净化市场,让投资者能够获得合理回报,才能有效消除老百姓有钱不敢投的现象,激发起亿万民众的投资热情,才能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真正落到实处。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当前,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也包含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蕴藏着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的热切渴望。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连着国计与民生,将为积极创造市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加澎湃的动力。

  统筹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造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配合联动。最重要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用市场的办法创造市场,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打破隐形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塑造讲道德、重诚信、循法治、守契约的社会文化氛围……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多治本工作需要加快推进。

  迎向光明前景的发展道路正在脚下延伸。供需两端一起发力、积极创造市场的蓬勃朝气,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注入更多昂扬向上的正能量。让我们尊重每一步艰苦的探索、每一份奋斗的价值、每一个创造的梦想,共同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中国新时代!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王炬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