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乳企如何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多位乳企代表及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乳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及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大家热议的关键词。
一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着奶源进口依赖度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关键原辅料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这成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隐患。
“乳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建议增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合作,在奶牛育种、牧草种植等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魏立华如此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乳企也在积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如君乐宝集团着重发力奶牛育种赛道,在2021年成立育种公司品元生物,年产能5万枚的胚胎实验室已投入使用;伊利在全球建设了三座奶牛核心育种场,2022年已生产20000枚14吨以上的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此外,伊利引进全球排名前十的优质种公牛冻精,在全国推广应用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超过600万剂,累计为我国繁育良种奶牛母犊260万头。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资深产品研发经理王彩云认为,我国需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拉动作用和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乳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新型乳品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乳源原料加工等行业重点及前沿领域,能将“产学研用”做深做实。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志宏建议,加大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组建乳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科技赋能提升乳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乳企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关注全产业链生态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认为,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在种养环节积极吸纳农户参与,让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调动其参与土地保护的积极性。
我国目前乳企全产业链生态圈仍存在不足,虽然退耕还草项目不间断实施,但牧草种植面积和改良品种仍有待提高;另外,奶牛品种多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自研、自繁、自育的改良品种还不能满足自给需求。
对此,孙志宏建议,要加强奶牛育种攻关,注重动物福利和科学饲养,提高奶牛利用年限与终身产奶量;加强饲草基地、草种质资源库、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本土草种培育,推广示范高质量饲草青贮技术,提升饲草转化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乳企与奶农相互持股、二次分红,筹建生鲜乳收购风险调节基金,完善生鲜乳第三方质量检测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政企联动创立草业基金,优化补贴政策,创新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加大饲草种植技术攻关,切实提升我国草业发展竞争力;二是持续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和范围,支持建成具备全国影响力、领导力的产业中心,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三是采取国家委托、企业承储、按需调用、适当补助的运行模式,建立国家级乳原料交易中心,进一步保障国内乳业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本报两会报道组 袁传玺 )
(责任编辑:李冬阳)